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柳寧馨 杭州報道
“我來自哈薩克斯坦,未來,全球賣家培訓業務會拓展到中亞地區嗎?”
“有沒有在中亞地區的海外倉、跨境物流服務?”
9月26日,在第三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以下簡稱“數貿會”)“絲路電商日”——“絲路電商”走進杭城活動中,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聽到不少外賓代表提問,60余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代表在與杭州數字經濟代表企業交流過程中,俄語、英語、中文夾雜,但各方訴求一致,就是把中國好的跨境電商經驗帶到海外、共謀商機。
在本屆數貿會上,334家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及國內外頭部跨境電商企業在絲路電商展區聚集,其中,亞馬遜、沃爾瑪、谷歌、阿里國際、小紅書、快手等20余家境內外頭部電商平臺展示了助企出海的創新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平臺企業展出了針對電商產業的AI應用,將科技融入中小企業的運營服務,而支付、物流服務等跨境電商生態內容的出海,也為企業本地化發展降低成本。
絲路電商走向合作落地
“在本屆數貿會上,很多想做服務類出海的商家過來咨詢。現在不僅有制造業企業出海,還有不少企業在推進游戲、法律咨詢類服務、設計服務出海。”阿里國際站相關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亞馬遜全球開店此前發布的《2024中國出口跨境電商發展趨勢白皮書》提出,中國出口跨境電商已邁向“高質量出海”的階段,以數字轉型、產品創新、品牌建設、全球布局、柔性供應鏈等為代表的“高質量出海”,將為中國外貿企業創造更多增量機遇。
華立集團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當下全球供應鏈正在重構,人類工業化進程中又一次大規模的產業梯度轉移正在進行中,與以往幾次全球產業梯度轉移最主要的不同點在于從成本導向轉為供應鏈安全導向,參與國際供應鏈合作的企業,只能以變應變,主動走出去,嵌入正在重構的全球供應鏈之中。
在第三屆數貿會數字技術貿易產業對接會上,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表示,對數字貿易企業而言,面對技術、設備、人才、資金外遷等問題,必須要出海,走向國際化,關鍵問題是打造GNP(國民生產總值)全球生產體系,打造海外數字要素凈收益,不斷增加這一收益在整個收益中的比重。
更多的國內中小企業關注的是,如何將出海的想法付諸實踐?
汪力成表示,對于這些出海的企業,要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精做專,在細分領域具備核心競爭力。同時,出海企業要大力發展自主掌控的國際物流、清關、目標市場本地倉/本地化配送網絡,通過電商等手段從接“大單”轉變為接“小單”,直達小B/C端,化被動為主動,跨境電商的模式是一種有效路徑,有利于推動從產品國際化到品牌國際化。
本地化一直是企業出海必須重視的內容。汪力成認為,出海企業要注重文化相融,要結合當地市場需求優化產品以符合本地市場的文化、生活習慣等。不能用國內的思維去推海外本地化,一定要深入本地文化、市場。
作為與國際接軌的新型窗口之一,“絲路電商”促進“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通過電子商務的形式進一步推動貿易合作,相關的數字基建、物流、支付、技術等電商服務生態正在進一步發展。
根據商務部研究院發布的《“絲路電商”合作發展報告2024——開放創新打造合作新高地》,2023年以來,中國與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塞爾維亞、巴林、塔吉克斯坦5國分別簽署雙邊電子商務合作備忘錄,“絲路電商”伙伴國增至33個,中國各地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結合自身區位特點、產業特色和企業發展訴求開展“絲路電商”合作。
在本屆數貿會上,一些實質性項目已經落地。例如,哈薩克斯坦、尼泊爾等多批國際客商團組對接活動已經完成。華立集團正在構建“境外工業園+全球供應鏈服務”的綜合體系,夯實絲路電商發展基礎建設。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李勇堅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中國跨境電商發展,一些物流、支付企業等相關的跨境電商產業生態也會“走出去”,未來也會為出海企業降低成本。
義新歐貿易服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陳凱峰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義新歐將助力“義烏市場”和“浙江制造”布局中亞市場,目前,義新歐和哈薩克斯坦的資本方——哈鐵快運正在積極謀劃,四季度在哈薩克斯坦建立“義新歐”貨物集散中心。義新歐也在積極謀劃在中亞地區建立“義新歐”中亞集散中心,整合專業的中亞物流資源,更好地服務國內和中亞的貨物運輸。
電商企業發展硬核科技
一個中國商家要把商品賣到海外,需要經歷撰寫商品名和商品詳情頁、拍攝商品照片、制作廣告素材、在海外網站及社交媒體投放廣告、安排客服人員解答消費者咨詢、處理退貨和拒付款等售后問題,上述所有內容都需要英語完成,如果要賣往法國、西班牙、巴西等市場,運營人員還要具備小語種能力。
AI能夠有效幫助中小商家應對這些挑戰。例如,AI客服可以7*24小時及時響應,并依據商品詳情頁的信息,精準回答大部分關于商品本身的咨詢,而AI翻譯早已在跨境電商運營中廣泛使用。
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AIGC業務總經理顧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阿里國際商家的AI需求正在激增,“從最新數據看,平均每兩個月,商家的AI調用量就會翻一倍,這塊的增長主要是在跨境貿易中產生的”。
顧偉表示,“經過第一輪生成式AI浪潮,AI在電商領域能做的已遠不止翻譯、生成圖文等基本功能,更具備了定制化、解決復雜問題的‘高階’能力。我們內部在接近一年的各種測試中發現,AI最直接受益者其實就是中小商家。”
目前,AI在跨境電商領域最大的價值不是人力的替換,而是對中小商家運營效率的提升。
例如,虛擬試衣功能下,用戶只需要上傳一張平鋪的上衣圖片,選擇模特,AI可在1分鐘內把商品服裝“穿”到模特身上,并搭上風格匹配的下裝。此外,AI客服、退貨Agent以及拒付抗辯Agent等的能力也逐漸幫助跨境電商賣家提升效率。
樂其在2024年全球數貿會上首次展示了自研的尤里卡AI應用構建平臺。該平臺整合了業內領先的通用基座大模型和開源大模型技術,并孵化出了一系列賦能于電商場景的智能客服、智能寫作、商品個性化推薦、知識問答、視覺內容生成、數據分析等應用。
顧偉認為,AI在電子商務基建的應用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AI更好幫助存量跨境場景降本增效;第二階段,隨著AI在電商中大規模應用,AI既要優化傳統電商,又要帶來更多創新性的東西;第三階段,消費端、運營端、商家端仍有大量可賦能空間。
“目前,從選品來看,仍是將中國供應鏈往外搬。未來,如何將海外本土商品創新和創意與中國供應鏈相結合,用中國的數字基礎設施幫它做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全球化升級,有較大想象空間。”顧偉說。
本文鏈接:數貿會上的跨境電商新趨勢:絲路電商合作生態漸起,中小賣家對AI需求激增http://www.lensthegame.com/show-4-11801-0.html
聲明:本網站為非營利性網站,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