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黃子瀟 珠海橫琴報道
金融監管部門釋放出積極信號,貨幣政策力度空前。財政政策的發力方向和規模大小成為了市場密切關注的焦點。
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近日舉行的橫琴世界灣區論壇金融主題論壇現場專訪了經濟學家賈康。賈康是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曾長期擔任財政部科研所所長。
賈康認為,擴大內需是當前逆周期調節的主題。在貨幣政策上,近期央行出臺的“互換便利”“專項再貸款”等體現了新的機制設計特征和進一步的寬松信號,財政政策方面也應按照加力提效取向,在財政、貨幣兩大政策配合框架下,更積極地推出增量政策。
在財政政策與投資和消費的關系上,賈康認為,滿足消費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有效投資則是生產經營活動的第一個環節,應該系統性地看待投資和消費這兩個經濟運行中重要環節如何對接良性循環狀態。
同時要注重,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有利于減少居民的后顧之憂,使當期收入表現為更高的邊際消費傾向,形成供需互動的良性循環。
此外,賈康認為,央行進行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操作為模仿美式量化寬松的說法屬于誤讀,應該理性和公允地認識財政金融的聯動機制。
21世紀經濟報道:9月2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要加大財政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保證必要的財政支出,使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如何解讀這一表述?
賈康:所謂逆周期調節,是經濟學理論聯系實際形成共識的調節機制。經濟的運行有來潮有退潮,在周期波動中的低迷階段,必須擴大內需,這是當下逆周期調控的主題。
擴大內需需要宏觀調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同發力。在中央政策指導性的用語里邊,我印象很深的就是財政政策一定要加力提效,體現出擴張性的積極特征;貨幣政策則要注重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在貨幣政策方面,不能只看傳統指標如宏觀杠桿率等判斷是否貨幣供應過多,而是要特別注意聯系物價。近些年來我國的物價表現沒有通脹壓力,反而有通縮的苗頭,因此當前貨幣供應要注意體現擴張特征。
這兩大政策結合在一起,體現了逆周期的擴大內需,是以間接調控框架體系里兩大主力型政策工具的協調,來沖抵經濟生活的景氣不足,使得經濟增速保持在合理區間,并同時追求經濟結構優化。
21世紀經濟報道:本周央行出臺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以及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等重磅政策,股市反應較為強烈。長期來看,財政政策應該如何配合貨幣政策和資本市場政策去形成合力?
賈康:這幾天的新政策稱得上萬眾矚目,股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步步走低,現在出現了回升。本次貨幣政策體現了新的機制設計特征和進一步的寬松信號。
對應前面提到的擴大內需,央行給出更多的貨幣政策工具去支持股市交易,以及提振股市背后的市場預期。
在以貨幣政策提振市場信心的同時,財政政策應該堅定的按照加力提效來做配合。在各個場合已經有不少學者表達了意見和建議。
我國的財政政策在已經有的政策組合安排基礎上,還可以更積極地考慮依中央決策指導方向推出一些增量政策,如擴大國債發行規模,在已有的特別國債、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專項債安排上適當加碼,地方政府因地制宜以財政為后盾發放消費券,以財政貼息扶助小微企業支持就業,等等。
21世紀經濟報道:目前的財政應該更側重于支持消費還是支持投資?
賈康:投資和消費是經濟運行中兩個非常值得把握好有機聯系的基本概念。經濟循環是供需之間的互動,但生產經營活動的歸宿都會體現在居民最終消費上,表現為最終產品或服務的有效供給。
消費是經濟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而消費的可持續性依靠的是供給的有效性。一切有效供給都來自生產經營活動,而生產經營活動的第一個環節便是有效投資。以投資形成產能,產能適應需要,那就稱為有效產能,緊跟著就表現為創造出就業機會,使就業者獲得收入,其后就以這種有支付能力的購買力產生消費活動,滿足消費需要。所以就整個經濟良性循環來說,消費是基礎,有效投資是關鍵。
這里面還有一個配套因素:如何使當期的收入不表現為過高的儲蓄傾向,而表現為較高的邊際消費傾向?這需要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配合,從養老、醫療、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減少就業者的后顧之憂,形成消費潛力充分釋放的供需互動良性循環。
同時,政府還需要以“社會政策托底”的再分配措施,扶助社會中低收入弱勢群體,使他們滿足基本生活消費需要。
因此我認為,不能只講經濟運行是消費驅動還是投資驅動,財政政策是刺激投資還是刺激消費,應該將投資消費關系的有機聯系納入系統性思維框架作全面認識。
21世紀經濟報道: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有著財政補貼支持。近期,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實施漸進式退休的決定,對財政收支有何影響?
賈康:中國延遲退休的事已議論多年,其背景是所謂“未富先老”的人口結構特征。中國現仍處于中等收入階段,但就老齡化程度來說已經與發達經濟體同日而語。
在社保體系上,我國已經形成了三支柱的基本框架,但還要對其繼續發展完善。必須解決一個問題:我國社會成員的健康狀態向好,人口預期壽命越來越高,但原來規定的退休年齡多年沒變,社保體系能否可持續地支撐老齡化社會的養老問題,成為一個挑戰。
發達經濟體有很多可總結的經驗。在各方做了多年的研究之后,已看到決策層給出的信息,即小步走,一步一步來,以社會容易適應的節奏,逐步將退休年齡推到如男性63歲,女性58歲。
我認為,把退休年齡以及養老的配套合理往后移,對于整個社會是有明顯好處的。隨著人們健康狀況普遍提升,原即將退休的社會成員可以在延長了的時間段繼續發揮所長給社會做貢獻,總體上增加了勞動供給,社會養老體系也相應降低了支出壓力,有利于整個社會和諧可持續地運行。
21世紀經濟報道:如何看待財政赤字貨幣化這一問題?
賈康:赤字貨幣化是學術上近年討論較多的話題,指的是財政入不敷出,又無歷年結余來彌補赤字的情況下,以公債機制或其他方式獲得中央銀行的貨幣支持而達到彌補。
并非發行公債的市場交易都會形成赤字貨幣化。如果是個人投資者、企業、商業銀行購買公債,并未牽動基礎貨幣的投放,只是社會持幣者之間的調劑,并不形成赤字貨幣化。
而當涉及央行時,又可分為兩類情況。第一種是央行在二級市場上買入國債而放出基礎貨幣。在經濟低迷的階段,央行的這個操作可以支持財政以公債所籌資金去填補赤字缺口,這類赤字貨幣化有著公開市場機制的約束,因此是相對規范的。
第二種則被很多學者認為不可接受,即財政直接讓央行購買國債,甚至是做透支,這類赤字貨幣化不受市場約束,會出現不合乎政策機制高水平要求的負面問題。不過,國際上的“現代貨幣理論”有不同的觀點,主張不必顧及這個問題,形成了觀點的碰撞。
我個人不贊成中國照搬現代貨幣理論的思路框架。由財政直接創造貨幣的做法,實際上是否定了全球已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中央銀行體制。我國在經歷改革探索后形成的《中國人民銀行法》,已構筑了財政和央行之間規范化的“防火墻”。
不過,這完全沒有否定央行在二級市場上買賣國債、形成流動性的調控機制,這一機制在國際上也有多年積累的運作經驗可以借鑒。伴隨這種“公開市場操作”,國債還可以發揮無風險抵押品作用,對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具有正面的穩定效應,并可以形成國債收益率曲線,給市場定價提供基準參照。
我注意到市場輿論上有兩個認識謬誤,一是認為中國央行在二級市場的公債交易是中國模仿了美式的量化寬松,二是認為中國可以套用現代貨幣理論。我認為中國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與美國“直升飛機撒錢”式量化寬松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而所謂“現代貨幣理論”否定央行作用的認識,也是在中國不可接受的。我們應該更理性公允地認識赤字貨幣化這個問題。
本文鏈接:專訪賈康:擴大內需是當前逆周期調節的主題http://www.lensthegame.com/show-4-11896-0.html
聲明:本網站為非營利性網站,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