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投資機構,如何擁抱2024年?如何做出正確的決策?我認為不能模棱兩可,要以自己的擅長、特色和價值觀來保持一定的宏觀立場。只有這樣才能在自己的領域里達到未來想要的成績。
“良幣驅逐劣幣”
看了現實中很多困難的例子后,我越來越認為,我們進入一個“良幣驅逐劣幣”的時代。
現在資金不再像以前那么充裕,缺乏生命力的公司逐漸融不到下一輪融資。但與此同時,那些有頑強生命力的公司會更受到追捧,不愁融資。沒有以前那么多非理性的資金攪局,優質公司反而能夠獲得更長遠的發展。
這些變化對于有準備、有能力的創始人都是機會,以前那種“劣幣擾市”的現象會少很多。
所以這些創始人需要思考:你是不是“良幣”?怎么證明自己是“良幣”?如果是,當前你要怎么跟競爭對手拉開更大的距離……
從純投資的角度來說,雖然移動互聯網賽道已經停滯好幾年了,但中國市場蓬勃發展,持續有新的領域在崛起和超越,甚至達到全球最頂尖的水平。比如電動車、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等,都在不同的細分方向上持續超越海外。
因此,我們要充分認清客觀條件的限制,充分認識自身能力的限制,要關注那些容易在順境里被忽略的、本質的、不變的東西。
然而,有耐心不等于躺平,更不是一刀切地停止投資,我們還是要看到那些結構性機會。
當前,新能源產業是能源結構轉型的代表。中國在2023年上半年的整體汽車出口(包括燃油車)首次超過日本,躍居世界首位。其中,電動車出口占整體的25%,貢獻了非常重要的增量。
經緯創投同時投了理想和小鵬,我們以這兩家公司為新能源領域的“節點公司”,順著電氣化、智能化,再延伸到新能源產業鏈的各個細分領域。
其實稍微細想一下,如果沒有電動車的普及,就不會有今天動力電池的發展,而動力電池又拉動了儲能電池,讓人類儲存電力的成本大幅下降。如果沒有儲能,光伏和風電這些不穩定的電力就無法高比例并網,而它們恰恰是改變能源格局的基礎。
嚴謹對待每一分錢
以前基于大環境的寬松、上市的便捷,在競爭中導致整個頭部基金都很“浪”,但這種日子是一去不復返了。如今我們在投資上,對每一分錢的嚴謹程度,就要以這是最后一期基金為底線。
從早期的移動互聯網到今天的硬科技,順境也好,逆境也罷,這些都是做早期投資所必須經歷的一部分。我們始終在盡全力研究眼前和未來的機會,力求找到當下和后續最合適的投資邏輯,這才是重中之重。
我們談創新時,有些是領頭羊式的創新,有些是基于工程、應用型的創新。創新從來沒有唯一的方式,只有你在技術曲線上處在的位置所帶來的方式。未來“卡脖子”一定會存在,在高端領域,比如AI、量子計算、先進制程的芯片等,硬脫鉤不可能。
我還認為,未來會有一波非常驚人的中國公司邁向全球化2.0。這類公司不像以前的App、廣告營銷,不再是輕資產的公司。它們也不同于更早一輩企業家,因收購把產品帶回中國的出海。這新一波公司在走出國門后,他們在當地建廠、建立研發子公司。他們更在意形成一個閉環的組織體系,把中國優秀的制造能力外溢出去,比如智能制造、新能源、機器人、生物醫藥上游等領域。
當然,新航海時代也并不容易,很多可能會失敗。我很高興看到很多經緯被投公司,在全球化2.0上開始有了自己的雛形。我也會把創始人在全球化這方面有沒有思考、有沒有具體行動、天花板有多高,變成一個核心的判斷因素。
任何一家投資機構,80%的收益其實來自五個人,甚至更少。我們少數幾個資深合伙人,最需要做的就是判斷當下、中期,誰能成為這最核心的四到五個人,然后把他們放到正確的崗位,賦予他們更多的投資權力。
我現在花更多時間在“壓艙石”項目上。什么叫壓艙石?就是我們過去投資的特點是大金額、高增速。不管是早期還是成長期,每一支基金都要有三到五個壓艙石項目。很多時候我們回頭復盤,越有爭議的項目,越有可能最終做大。
在內部,合伙人之間也經常互相“拍桌子”,我希望能促成一個良性的、數據導向的、有深入調研之后的“拍桌子”氛圍,最終再去達成投資決策,往前推進。這里面也許會有失敗,但是我相信最終的大項目,一定來自這樣的爭論環境。
練好內功,競爭有底線
以前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看過很多商業模式,看過很多團隊,腦袋中形成了好幾種模型的總結,可以很快做出一些判斷。如今硬科技時代雖然方向變了,但方法也是如此。我們一年看幾百個項目,就是希望能夠從中總結提煉出模型。
每當遇到一個新行業,我們先去研究產業鏈,研究上下游,看國內和國外的成功上市公司是怎么做的,再去掃幾十個、上百個項目,尋找其中占據產業鏈高地的公司,在董事會討論中學習,最后建立認知形成模型。
很多人說硬科技領域太難研究了。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從電動車開始,順著電氣化、智能化的大邏輯,在電動車新車銷售滲透率在不同的階段時,就對應了不同的投資主題。比如銷售滲透率在2%-5%時,對電動化和智能化影響最大的元器件就是最佳選擇;在5%-20%的爆發期中,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底盤、車身、控制五大領域都是很好的選擇;在20%以上,一些應用成為了新主題。
由電動車還可以深入到泛新能源行業,包括從動力電池到儲能。當然具體的順序,沒有固定模式,完全因人而異。
現在我們更加重視練好內功。我們對每個項目都要求極致的盡職調查,花大量時間。
我們有內部的盡調團隊,也有外部的專家團隊,完全數據導向。再加上對行業的判斷、對人的判斷,哪怕投資節奏會放緩,但要力求找到最適合我們的項目。
最近一年,我能明顯感受到很多行業的競爭越來越白熱化,包括我們自己。哪怕再強的公司,稍一放松,就會被對手追趕。有的時候,一個行業會被盲目競爭拖垮。甚至在最瘋狂的時期,不少競爭手段都是病態的。
如今我更加看重責任感這個品質。既然選擇做某件事,就要把它做好,要細心、用心、有超強執行力,還要有底線思維。即使面對慘烈的競爭,但依然不可突破道德底線。
我們支持的很多創始人,未來都可能成為各個賽道的頭部公司,或是某個區域的龍頭公司。我也希望大家不要迷失在短期的激烈競爭中,而是站在更高的層面,抱更大的格局,爭取能把公司,甚至整個行業帶上國際的舞臺。
(作者系經緯創投創始管理合伙人,本報記者沈春蕾整理)
本文鏈接:擁抱2024年,如何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http://www.lensthegame.com/show-11-1957-0.html
聲明:本網站為非營利性網站,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一篇: 全球規模最大乙醇生產裝置啟動試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