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周瀟梟 北京報道 9月21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季度論壇在京舉行。
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論壇上作《以一攬子刺激加改革經濟振興方案實質性擴大內需》的演講。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演講人處獲得其最新觀點全文。
劉世錦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長。東亞成功追趕型經濟體,如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都經歷過類似增長。這種增長快速吸收了人類工業化階段的技術成果,把先行者幾十年到上百年的增長濃縮到二三十年時間內,也稱為擠壓式增長,但這類增長是有終點的。
劉世錦指出,如果與日本比較,中國目前處在中速增長的后期,應該還有5-10年的中速增長,增速應在4-5%之間。傳統追趕潛能加新興數字技術和綠色技術,仍可支持中國經濟保持5-10年的中速增長。
劉世錦指出,現階段我國的基本情況是,中等收入群體大體占三分之一,4億人左右;在此之下有9億多低收入群體,占三分之二?;嵯禂刀嗄陙肀3衷?.4以上,有些研究認為在0.45或更高的水平上。當前面臨的需求不足,與這種需求結構直接有關。
劉世錦認為,不能簡單仿效發達國家的量化寬松政策。中國經歷的長達30多年的高速增長和近十多年的中速增長,都顯著高于同期發達國家的增長速度,增長動能主要來源于中國作為后起國家的追趕潛能。發達經濟體也是成熟經濟體,處在低速增長期,是一種維持性折舊性的增長,新增長潛能很少,宏觀政策的變動往往能夠決定經濟增長整體走向。中國當前宏觀政策重要性在于保持經濟運行過程中的穩定與平衡。作一個不大準確的比喻,現階段如果中國的潛在增速為5%,宏觀政策大概影響的是1%,其余4%取決于結構性潛能,而結構性潛能在多大程度上釋放,則取決于是否有適宜的體制政策環境。改革就是為了創造這樣的環境條件。隨著中國經濟由供給約束轉向需求約束,釋放結構性潛能的改革相應轉到需求側。
劉世錦指出,應推出一攬子刺激加改革的經濟振興方案,帶動經濟回歸擴張性增長軌道。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城鄉融合發展的改革舉措,以財政政策為主,與需求側結構性改革緊密配合,產生擴消費、穩增長、防風險的綜合效應。具體包括10萬億元刺激規模、兩大突破口和一個重要目標。
具體而言,以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為主籌措資金,在一到兩年時間內,形成不低于10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規模。兩大突破口分別是:一是大力度提升以進城農民工為主的新市民在保障性住房、教育、醫療、社保、養老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短期重點是由政府收購滯銷的住房,轉為保障性住房,向新市民提供。二是加快都市圈范圍內中小城鎮建設,帶動中國的第二輪城市化浪潮,形成以城鄉融合發展為基礎的高質量可持續現代化城市體系。一個重要目標是,以這次經濟振興方案實施為契機,力爭用十年左右時間,實現中等收入群體倍增的目標,由現階段中等收入群體4億人口增長到8-9億。
本文鏈接:劉世錦:以“一攬子刺激+改革”振興方案擴內需http://www.lensthegame.com/show-4-11511-0.html
聲明:本網站為非營利性網站,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