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4 無人車創業 11 年,估值干到 300 億,有技術也有落地。雖說成績不算高歌猛進吧,但還有巨頭看好,愿意給錢支持,甚至愿意接盤。
這擱哪個創業者,都是抽到上上簽的局面。但偏偏 L4 獨角獸 Motional 的 CEO,決定走了。
300 億自動駕駛公司 CEO 跑路Motional 年初還在 CES 上宣布了 L4 新進展和規劃,當時透露要和現代起亞進一步擴大合作,2025 年交付 Robotaxi 車隊。
但 5 月突然傳出了變故:整個公司大裁員 40%,所有 L4 的業務包括運營和研發都停了。
這條消息正是由 CEOKarl Iagnemma 本人發布,當時的措辭是“大規模部署自動駕駛汽車是未來的目標,而不是現在的”,所以要裁員…
沒想到幾個月后,這位 CEO 也走人了。
Motional 剛剛發布公告,Karl Iagnemma 不干 CEO 了,轉職成為公司的高級戰略顧問。
CEO 之位將由之前的 CTOLaura Major 接任。
簡單介紹一下,這位 Karl Iagnemma,是 Motional 的創始人 CEO,無可爭議的公司核心靈魂人物,同時也是無人車賽道和機器人領域的元老級技術大牛。
Iagnemma 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師從 Emilio Frazzoli 的機器人實驗室。他目前是 MIT 機械工程系的首席科學家,同時還是 IEEE 機器人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和《Journal of Field Robotics》的副主編。
2007 年,Karl Iagnemma 帶著 MIT 機器人實驗室的團隊參加了 DARPA 自動駕駛挑戰賽 —— 全球自動駕駛行業的起點和源流,包括谷歌 Waymo 在內的很多明星團隊,都是從這里走出來的。
2007 年 DARPA 挑戰賽的主題是城市場景自動駕駛。當年共有 30 多支團隊報名參賽,但最終順利完賽的只有 6 個,Karl Iagnemma 率領的 MIT 團隊是其中之一,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績。之后 DARPA 城市場景挑戰賽的學術報告也是 Iagnemma 主編起草的。
這樣一位自動駕駛元老級技術大牛只要還在 CEO 之位,公司經歷的動蕩波折都可以被解讀為“調整”,但他直接退出,對 Motional 的影響可能遠超技術層面。
雖然還有“顧問”的角色,但一般而言,這幾乎也是非激烈分手下的一種慣用過渡手法了。并且也少有 CEO,估值 300 億的創始 CEO,公司還沒上市,就突然這么走了。
離奇,必有變故還沒公開。
300 億公司不要了,為啥?Motional 盡管不像其他 DARPA 挑戰賽走出的無人車公司那么高調和引人注目,但背后有 Iagnemma 這樣的學術大牛支持,一直以來也都是業內認可并且被重視的 L4 玩家。
2013 年,Iagnemma 和他實驗室導師 Emilio Frazzoli 創立了自動駕駛汽車初創公司 Nutonomy,并且在 2016 年率先開始在新加坡提供 Robotaxi 服務 —— 當時一鳴驚人。
2017 年 Nutonomy 被德爾福以 4.5 億美元收購,和另一家源自 CMU 的創業公司 Ottomatika 合并,Iagnemma 依然是負責人。
隨后德爾福被分拆為德爾福科技和安波福,負責自動駕駛汽車硬件和軟件的安波福就帶走了這兩家公司的資源。
2019 年,安波福找到現代汽車集團,雙方協定以 50:50 的比例共同成立 Motional,安波福提供人和技術,現代主要提供資金。
于是 Iagnemma 和他當年在 Nutonomy 的核心團隊,又變成了如今的 Motional。
以上可以看成是 Motional 發展的第一階段:無人車元老創辦 L4 公司自帶光環,并且得到了巨頭 tier 1 和大車企的支持。
這一階段 Motional 的技術和 L4 業務都是可圈可點的。除了 2016 年在新加坡一鳴驚人,2018 年時在拉斯維加斯推出了 RoboTaxi 服務,至今累計接單超過 13 萬次,運送乘客超過數十萬人。
并且 Motional 還和外賣平臺 Uber Eats 合作,在洛杉磯為 20 多家商家配送外賣,即無人配送服務。
這樣的 L4 運營一直平穩維持了將近 4 年時間,可以看成 Motional 發展的第二階段:平穩之下危機逐漸醞釀。
因為 Motional 的落地,不能夠叫商業化:坐車不要錢,配送也不要錢,具體什么時候能拿到收費許可也不清楚,同時還配有人類安全員。
所有虧損,一直由背后的兩個股東爸爸現代和安波福來承擔。
韓國金融監督院曾披露,從 2020 年到 2022 年,Motional 運營虧損達到 11.54 億美元(約 83.4 億元),現代集團承擔的損失達到 3.16 億美元(約 22.8 億元)。
并且在每年安波福的財報里,由于 Motional 帶來的預期股權損失越來越高,2024 年的預期虧損就達到約 3.4 億美元(約 24.6 億元)。
同時,安波福的主營業務本身也不順利,年初財報中下調了全年收入預期,從 213 億美元-219 億美元下調至 208.5 億美元-214.5 億美元。
L4 無人車收費許可拿不到,安全員也去不掉,背后的金主爸爸又不像谷歌那樣實力雄厚… 并且在如今的大環境下,純 L4 的故事幾乎不可能再融到資。
年初,Motional 的危機終于爆發了:當初組局的安波福,首先決定不玩了,股份出給韓國現代。
具體過程有點復雜:現代先向 Motional 投資 4.75 億美元,將安波福持有股份比例稀釋到約 44%,隨后現代再收購安波福手中 11% 的普通股,由此也能得知,Motional 最新的估值為 40.7 億美元(約 294.1 億元)。
不過現代愿意接盤 Motional,并且把估值抬到 300 億,是有條件的:
裁員 40%,并且停止一切 L4 運營、研發。包括在北美的 Robotaxi、無人物流車,以及為現代開發的 Robotaxi,都不做了。
Motional 發展的下一階段,將完全由韓國現代汽車主導。
對于一路創辦參與 Motional 的創始人 CEO 來說,這樣的未來是高度不確定的:因為車企想要的自動駕駛實現方式,和技術大牛的 L4 理想,重疊的概率并不高。
CEO“跑路”,就是在這樣一種內外難題都無解的背景下發生的。
至于現代汽車這邊,幾經周折終于有了自己的自動駕駛研發團隊 —— 只不過前前后后用了 4 年時間、花了近 10 億美元,才算來到了中美 5 年前的起跑線位置,而且還是沒能留住核心技術大牛。
值不值,只有韓國人自己心里才清楚。
無人車元老們的 L4 創業,都很難實際上包括 Karl Iagnemma 在內,當初在 DARPA 打響名氣的第一波自動駕駛創業者從業者,當前處境似乎都不太好。
Aurora 創始人 Chris Urmson 還在無人卡車商業化路線上苦苦探索,賣自動駕駛套件這條路沒走通,現在開始嘗試自己運營車隊。
“無人車大盜”萊萬多夫斯基,退回了礦山這樣的封閉場景,試圖用 L4 的技術降維打擊。
最早參與創辦 Waymo 的 Sebastian Thrun,先后創辦的 L4 公司 Voyage、飛行汽車公司等等都沒能成功…
Bryan Salesky 的 Argo,劇本幾乎和 Motional 一模一樣,本來是大眾和福特雙重看好押注,后來出于“短期內無法給用戶提供價值”的原因,雙雙決定停止注資。
DARPA 走出的無人車元老們,大部分是因為看到了 L4 的機遇,投身了 L4,但這幾年的發展來看,L2 這條路線風生水起,L4 遇到了瓶頸。
或者說,在當下自動駕駛落地周期里,背靠產業、用戶和大筆資金的車企,在話語權的爭奪上贏了 L4 無人車公司。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智能車參考(ID:AI4Auto),作者:賈浩楠,原標題《300 億 L4 獨角獸 CEO 跑路》
本文鏈接:300 億 L4 自動駕駛獨角獸 Motional 公司 CEO 跑路http://www.lensthegame.com/show-4-11453-0.html
聲明:本網站為非營利性網站,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