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預制菜經濟”課題組記者 丁莉 廣州報道
9月,梅州65萬畝柚子已進入豐收季,陽光透過蔥郁的枝椏照下來,漫山遍野的金柚墜滿枝頭,果實碩大圓潤,宛若黃金燈籠。樹下,頭戴斗笠的柚農三五成群正忙于采摘,隨后,他們將柚子搬運裝車,再由柚商運往各地。
恰逢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隨著農業工業化的發展,農業與工業的深度融合賦予了“豐收”新的時代意義。
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0.92萬億元,同比增長5%。農業增產疊加消費升級,供需兩端齊發力,初級農產品已不再能滿足大眾需求,以預制菜為代表的農業深加工產品勢頭正盛,成為傳統農業轉型的新方向。同時,這也意味著更長的保鮮周期和運輸半徑,預制菜出海風潮漸起。
去年全年,廣東預制菜出口金額高達317億元,占全國總量的約五分之一。隨著農產品出口向預制菜出口的升級,更深層面,其承載的美食文化也隨之向海外傳播,給企業帶來了全新的出海挑戰,企業紛紛加碼品牌培育、供應鏈跨國合作。
在業內人士看來,作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物,預制菜是一場農業“革命”,是一場廚房“革命”。從另一層面上看,它也是一場出口“革命”。
預制菜背后的文化出海
今年6月,一批5萬斤的雷嶺烏葉荔枝從汕頭發運,這已是雷嶺荔枝連續第21年出口北美,背后,負責其出口銷售的中荔集團年均出口荔枝已達8000噸,出口額近2000萬美元;在粵北,韶關白土鎮去年的食用菌出口量也超過了8000噸,其中,韶關市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口產值便接近1億元,市場覆蓋了歐洲以及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RCEP成員國……
如今,廣東農產品加速走出國門。以往,中國作為農產品凈進口國,出口規模顯著低于進口。但預制菜產業興起后,中國能夠憑借食品工業技術、保鮮鎖鮮技術以及倉儲物流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改變以往的角色,推動優質農產品邁向海外。
據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統計,今年上半年,廣東農產品出口額為632.2億元,同比增長了3%。其中,預制菜出口份額顯著擴大,已成為突出的增長因子之一。2023年,全省預制菜出口額便高達317億元,約占全國總量的18.3%。
產品的升級帶來了出口形式的進一步轉變。借助預制菜,地域飲食特色被“融入”農產品之中。推動預制菜出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代表著特色美食文化的突圍。
此前,廣東“年菜”趁著龍年春節搭乘航班飛抵新西蘭與澳大利亞,來自佛山順德“世界美食之都”的大盆菜給當地華人華僑帶來了濃郁的家鄉味。這趟航班,也成為廣東年文化向外傳播的一道媒介,以華人為跳板,粵味預制菜日漸攻入國外消費市場。
“作為餐飲工業化的重要一環,預制菜已成為國際市場的新寵。”廣東春豐天集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王澤鋒表示,農產品出海不僅是一個經濟行為,更是一個文化交流的過程,因此,預制菜出海也必須深入了解當地文化和飲食偏好,強化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并創新營銷策略,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對此,他的團隊已嘗試通過電商直播打開泰國市場。目前,王澤鋒和其團隊正與當地華人商會、行業協會合作,并計劃邀請當地美食博主和網紅參與直播,擴大產品影響力。“直播要‘講故事’,我們希望通過鏡頭,展示廣東農產品的種植過程、生產環境以及獨特的風味特點,讓泰國食客直觀地感受到產品特色”。
中荔集團董事長陳耀華也強調,預制菜企業要注重品牌建設,通過差異化競爭策略,在國際市場上樹立獨特形象,有品牌的產品才能有溢價能力。
文化傳播的過程中無可避免會帶來文化交融,預制菜出口也離不開本土化。
目前,不少企業均有圍繞出口國飲食文化,對產品進行風味改良。例如,廣東水產預制菜龍頭企業瞄準東南亞市場,推出了冬陰功味烤魚。隨后,又針對不同海外市場偏好,增加了青花椒、蒜蓉、酸甜菠蘿等風味;廣東恒興集團也計劃在出口國當地尋找合適的研發合作伙伴,開發更正宗的本土風味。
從產品出口到供應鏈出海
業界普遍認為,技術與標準壁壘,構成了預制菜出海過程中一道不可忽視的難關。
以食用菌類產品為例,其出口會受到各國家法規標準和國際農產品質量要求限制,在技術性貿易措施方面受到的影響較大。韶關市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清華介紹,公司借助科技手段加工,解決溫光水氣,讓食用菌實現標準化。
此外,一些企業則采取在海外布局供應鏈的途徑,規避產品出口中的標準限制。
早在2015年,恒興集團便在埃及承建了埃及國家漁業產業園,將恒興在湛江20余年的水產產業發展經驗,完整地復制到了當地。這也是中國水產企業首次實現了“中國技術/標準輸出+設備出口+工程承建+管理咨詢”的整體輸出模式。
但海外建廠往往涉及重資產投建,耗資不菲,往往只有“財大氣粗”、市場廣闊的大型企業才能負擔得起。資金薄弱的中小企業要如何實現快速出海?
今年,廣東省預制菜出海產業聯盟攜手南方財經組建了出海投資考察團,在此過程中,海外“共享工廠”的探索成為各界關注焦點。所謂“共享工廠”,即由國內外上下游企業各盡所長,共同“拼”出一家工廠,實現資源共享、風險共擔。這使企業得以繞開嚴苛的食品進出口限制,并降低出海成本,精準開發當地市場。
在廣東省預制菜出海產業聯盟赴新西蘭考察期間,便有多家企業當場達成了共享工廠合作協定。5月底,廣東預制菜首個海外“共享工廠”——新西蘭五粒星食品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如今,該“共享工廠”餃子連鎖店已達12家,預計今年年底數量將達20家。
“因為不用新建工廠,這次出海投入很少,投產也十分快速。”廣州五粒星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麥濤介紹,五顆星食品提供了技術和品牌加持,并從國內搬運了一批設備,而他的新西蘭合作方則提供了廠房,并憑借在當地市場積攢多年的信息、資源幫助拓銷路,設備入廠即開工,工廠主要生產粵式水餃。
類似的供應鏈出海還帶來了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日前,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與新西蘭粵商會簽署了協議,將通過產學研聯合培養人才,雙方將圍繞國際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國際科研與實習機會、技術支持與創新探索等方面展開合作。
RCEP成員國粵商聯盟執行主席、新西蘭粵商會會長汪家正認為,新西蘭預制菜“共享工廠”的建設是廣東預制菜產業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一步,通過共享資源與技術,廣東預制菜企業能迅速適應新西蘭本地市場,實現生產過程的本土化與標準化,從而大幅降低企業在海外的運營成本和市場風險。
從“菜”出海到“廠”出海,廣東預制菜正開啟全球新“食”代,展現出獨特的出海豐收盛景。
南方財經“預制菜經濟”課題組:喻淑琴 李振 龐詩雋 周湘杰 張夢琦 蔣雅璇 劉穎珊 趙婭楠 姚日媛
本文鏈接:廣東預制菜出海“豐”景:從本土到全球,開啟國際新“食”代http://www.lensthegame.com/show-4-11547-0.html
聲明:本網站為非營利性網站,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商務部回應歐盟將中國對歐盟乳制品反補貼調查訴至世貿爭端解決機制
下一篇: 中國與瑞士正式啟動自貿協定升級談判